《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大师史蒂芬·柯维的代表作。
全书以七个习惯为骨架,
习惯一 积极主动(Be proactive)-个人愿景的原则
习惯二 以始为终(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自我领导的原则
习惯三 要事第一(Put first things first)-自我管理的原则
习惯四 双赢思维(think win-win)-人际领导的原则
习惯五 知己解彼(understand and be understood)-移情沟通的原则
习惯六 统合综效(synergize) -创造性合作的原则
习惯七 不断更新(Sharpen the saw)—平衡的自我更新的原则
习惯一 积极主动(Be proactive)-个人愿景的原则
1. 在外界的刺激与最后的回应之间,人拥有选择的自由,这也是人与动物之间最大的不同

最刻骨铭心的伤害并非悲惨遭遇本身,而是我们竟然会听任这些遭遇发生在自己身上。
2. 看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些事物,就可以大致判断出他是否积极主动。
关注圈(Circle of concern),是指我们关注的问题,包括健康、子女、世界局势等。
影响圈(Circle of influence),则是指我们能够影响或者改变的事情,比如学习、工作。
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力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扩张和成长。

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力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扩张和成长。
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弱点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情不放,结果就越来越怨天尤人,从而造成影响圈日益缩小。

SO…
如何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
作者认为,不一定要经历艰难的遭遇才开始培养积极主动的习惯,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琐事 同样可以训练我们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比如我们如何面对交通堵塞、如何应对他人无理的要求,孩子的叛逆行为,以及如何看待自己的问题,
实际上,从一个人的言谈上,就多半可以看出他是积极主动还是消极被动的:

习惯二 以始为终(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自我领导的原则
“以终为始”是说做事之前,认清方向。明确真正的目标才好勇往直前,坚持到底。若能先定目标,你的洞察力会大大改善。
1、“以终为始”的两个原则基础:
①任何事物都是两次创造而成
第一次创造——心智,我们做任何事都是先在头脑中构思。(Mental/First Creation)
第二次创造——体力,付诸实践。(Physical/Second Creation)
②自我领导
领导(leadership)不同于管理(Management). 领导是第一次的创造,必须先于管理;管理是第二次的创造;
管理是正确的做事,领导则是做正确的事。
事实上,很多人连自己的价值观都没有搞清楚,就忙于提高效率,制定目标或完成任务,这就是个人生活中领导意识匮乏的表现。如果缺乏有效的领导,即使是高效率的管理,也是徒劳无功的. 再成功的管理也无法弥补领导的失败。而领导难就难在常常先于管理的思维定式难以自拔。
2、以终为始最有效的方法
撰写一份个人使命宣言,即人生哲学或基本信念。主要说明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品德),成就什么样的失业(贡献和成就)以及为此奠基的价值观和原则;

对于个人来说,基于正确原则的个人使命宣言是评价一切的标准,它将成为个人的宪法,成为我们以不变应万变的力量源泉。它既是做出任何关键抉择的基础,也是在千变万化的环境和情绪下做出日常决策的基础。

确立人生使命,须从影响圈的核心开始。核心是一切思想观念(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和力量)的根本。
3、树立正确的生活中心
无论你是否意识到,人人都有生活中心,有人以家庭为生活中心、有人以工作为中心、有人以名利为中心、有人以自我为中心等等。它们对生活各方面的强烈影响毋庸置疑。但上述几种生活中心都是变化无常,摇摆不定的,作者提议我们要以原则为生活中心,因为原则是恒久不变、历久弥新值得信赖的。
以永恒不变的原则为生活中心,就能建立高效能的思维定式,也就能正确审视所有其他的生活重心。(见下图)

以原则为生活中心的人总是见解不凡,思想行为也自成一格。由于拥有坚实的内在为基础,所获得的高度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与力量,使其能享有操之在我且充实的一生。
习惯三 要事第一(Put first things first)-自我管理的原则
习惯三落实了前两个习惯,它通过独立意志的发挥,建立以原则为中心的处事态度,进而达到有效的自我管理。自我管理就是指要事第一,先做最重要的事情。
所谓重要的事情是指,你个人觉得有价值及对你的使命、价值观、对优先目标具有贡献的活动,会使你的生命更丰富、更有意义的事,但是这些事情多数是不急迫的。因此,我们需要学习运用第四代时间管理矩阵。
第四代时间管理矩阵与以往时间管理方法截然不同之处,它根本否定“时间管理”这个名词,主张关键不在于时间管理,而在于个人管理。与其着重于时间与事务的安排,不如把重心放在维持产出与产能的平衡上。根据个人管理理论,将耗费时间的事务依据紧迫性与重要性分为四类。(见下图)

有些人每天都在应付各种各样的问题,疲于奔命,因此只能借助第四类既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物来逃避现实,稍微放松一下。这些人的时间管理矩阵中,他们把90%的时间花在第一类处理紧急事物上,而余下的10%中的大部分则用在第四类消遣的事物上,用在第二象限的事物时间非常少或者根本没有,这就是大部分时间精力都用于处理危机的人所过的生活。
习惯四 双赢思维(think win-win)-人际领导的原则
双赢不是什么技巧,而是人际交往的哲学,是六个交往模式之一,这六个模式分别是:

双赢可使双方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以及蒙其利。 要达到互利的境界必须具备足够的勇气及与人为善的胸襟,尤其与损人利己者相处更得这样。 培养这方面的修养,少不了过人的见地,积极主动的精神,并且以安全感,人士方向,智慧与力量做为基础。
“双赢品德”是基础,接着建立起“双赢关系”,由此衍生出“双赢协议”,需要“双赢体系”作为培育环境,通过双赢的“双赢过程”来完成。这是双赢思维的5个要领: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形成双赢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式便是,培养双赢品德。双赢品德有以下3个基本特征:
①诚信
诚信就是我们的价值观,如果我们不了解“赢”的真正含义及其与我们内心价值观的一致性,那么就不可能做到“赢”。没有了诚信的基础,双赢不过是一种无效的表面功夫
②成熟
这是敢作敢为和善解人意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成熟就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信念的同时,又能体谅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
在敢作敢为和善解人意之间找到平衡点,才是真正的成熟,这是双赢的基础。

③知足
即相信资源充足,人人有份。
警惕“匮乏心态”(Scarcity Mentality),即见不得别人好, 公共领域的成功的意思不是压倒旁人,而是通过成功的有效的交往让所有参与者获利,要想做到双赢,最好找到一个双赢模式的榜样或者顾问,可以多读一些文学作品,如埃及前总统安瓦尔.萨达特(Anwar Sadat)的传记《寻找自已》,多看励志片,如《烈火战车》,《悲惨世界》
习惯五 知己解彼(understand and be understood)-移情沟通的原则
作者认为,人际关系方面最重要的原则就是:知彼解己。首先寻求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这一原则是进行有效人际交流的关键。
“知彼”的关键在于移情聆听,这至少包括以下4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复述语句,这至少能使人专心聆听。
第二阶段加入解释,纯用自己的语句表达。
第三阶段渗入个人的感觉,此时听者所注意的已不止于言语,也开始体会对方的心情。
第四阶段是既加以解释,又带有感情。
此外,表达自己也是谋求双赢之道所不可缺少的,了解别人固然重要,但我们也有义务让自己被人了解。
古希腊人有一种很经典的哲学观点,即品德第一,感情第二,理性第三。请注意这个顺序,首先是你本身的品德,然后是你同他人关系,最后是你表达自己的能力。
注意:表达自己并非自吹自擂,而是根据对他人的了解来诉说自己的意见,有时候甚至会改变初衷。因为在了解被人的过程中,你也产生新的见解。
习惯六 统合综效(synergize) -创造性合作的原则
统合综效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就是说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也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又不仅仅是一个组成部分,而是最具激发,分配,整合和激励作用的部分。 统合综效是人类所有活动中最高级的一种, 是对所有其他习惯的真实考验和集中体现。
好吧,简单点说人话就是: 敞开胸怀,接纳一切奇怪的、甚至是让你感到震惊、愤怒的想法,同时也贡献自己的浅见,最终找到第三条路,也就是通过创造性合作达到1+1>2的效果。
沟通一般分为三个层次:

①低层次的沟通
此层次源自低度信任,其特点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提放,步步为营,经常借助法律说话,为情况恶化作打算,其结果只能是赢/输或者输/赢。
②中间层次的沟通
此层次是互相尊重式的,他们可以理性地理解别人,却无法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真正理解他们的模式和设想。这种沟通层次在独立的,甚至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中尚有立足之地,但并不具备创造性。
③统合综效
这意味着1+1等于8或16,甚至1600。源自高度信任的统合综效能带来比原来更好的解决方案,每一个参与者都能认识到这一点,并全心享受这种创造性的事业。
简单地说,统合综效就是整体大于部门之和。它的基本心态是,如果一位具有相当聪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见不同,那么对方的主张必定有我尚未体会的奥妙,值得加以了解。精髓是判断和尊重差异,取长补短。
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当有人不同意你的观点的时候,你不一定要对他们表示赞同,但是可以表示肯定,并尽量给予理解,你可以试着寻找统合综效的的第三条道路,一般条件下它总是存在的。如果你坚持双赢模式,确实愿意努力理解对方,你就能找到一种能让每一个人都受益更多的解决方案。
习惯七 不断更新(Sharpen the saw)—平衡的自我更新的原则
如果你在森林中看到一名伐木工人,为了砍一棵树已辛苦工作了5个小时,精疲力竭却进展有限,你想必会建议他:“为什么不暂停几分钟,把锯子磨得更锋利?”
然而对方却回答:“我没空,锯树都来不及,哪有时间磨锯子?”
看到这个答案,大部分人都会瞠目结舌。但事实上,很多人在人生路上就如同这位锯树的人,只顾着一味往前赶路,却忘了“更新自己”。我们要明白,人生最值得的投资就是磨炼自己,因为生活与服务人群都得靠自己,这是最珍贵的工具。
对自己投资,对我们用来处世和做贡献的唯一工具进行投资,是我们在一生中做出的最有效的投资,我们取得成绩的工具就是我们自己。 为了提高效能,我们必须认识到定期从四个层面“磨刀”的重要性。
①身体层面
通过正常适量的营养、运动、休息及压力管理来维持生理健康。
②心智层面
通过阅读、写作,思考完成心智更新。
③精神层面
通过阅读启发性书籍、接触大自然。
④社会情感层面
通过持续增加情感投资来更新。
人生的四个层面休戚相关:身体健全有助于心智发展,精神提升有益于人际关系的圆满。因此,平衡才能产生最佳的整体效果
每天的个人领域的成功”(每天至少用一个小时实现身体、精神和智力层面的更新)是培养七个习惯的关键。
修身励志没有捷径。收获法则始终发挥着支配作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