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说服术:30秒打动人心的沟通技巧

“能给我一分钟时间吗?只要一分钟就够了。”

一个人的成功,约有15%取决于知识和技能,85%取决于口才艺术(沟通)——发表自己意见的能力和激发他人热忱的能力。

而在职场中,时间往往都非常宝贵,如何用有限的时间打动并说服你的客户呢?这就考验我们职场人的快速应变能力,以及把握机会的能力了。

麦肯锡30秒电梯沟通法则

麦肯锡有种法则叫做“30秒电梯法则”,来源于麦肯锡公司一次沉痛的教训。

麦肯锡公司曾经得到过一次沉痛的教训:该公司曾经为一家重要的大客户做咨询。咨询结束的时侯,麦肯锡的项目负责人在电梯间里遇见了对方的董事长,该董事长问麦肯锡的项目负责人:“你能不能说一下现在的结果呢?”由于该项目负责人没有准备,而且即使有准备,也无法在电梯从30层到1层的30秒钟内把结果说清楚。最终,麦肯锡失去了这一重要客户。

从此,麦肯锡要求公司员工凡事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结果表达清楚,凡事要直奔主题、直奔结果。麦肯锡认为,一般情况下人们最多记得住一二三,记不住四五六,所以凡事要归纳在三条以内。

  1. 你能够用 1 句话浓缩你的年度营销报告吗?
  2. 你能够用 1 段话说明你品牌的定位以及发展方向吗?
  3. 你能够在 3 分钟内说明当前销量下滑的主要原因,并提出 3 个解决方案, 然后让老板做出决定吗?

以上都是“电梯法则”——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复杂的问题说清楚。其核心在于我们在进行简要叙述时,应将谈论问题的主旨或者对方所关注的核心问题进行突出强调,迅速而有效地传达给对方,而不为其他无关紧要的信息所困扰。

懂得利用电梯法则,懂得清晰简洁、有逻辑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当代快速高效的节奏下尤其重要。

电梯法则的3个主要用法:

1、高度总结法:就是把要表达的内容进行高度的浓缩,然后表达出来,抓住重点中的重点。

2、故弄玄虚法:如其名,在极短的时间内不能说明问题,但可以勾起兴趣。

3、激发思考法:很多主题不能在短时间内说明的,但可以在短时间内激发思考,为详细交谈做准备。

电梯法则强调凡事要直奔主题、直奔结果,快速而清晰地表达重点信息,为自己与对方节约时间与沟通成本。

那么,如何做到简洁又快速的高效沟通呢?

你可以尝试用“知、感、行”三步骤来对照并要求自己。

第一,重点是什么,听明白了吗?(知)

你要做到用一句话就能表达清楚,让你的沟通对象知道、了解或质问你所说的是什么事情。

第二,讲话者的需求与感受你知道了吗?(感)

表达结束时,你必须让对方对你所说的信息产生想法。你需要通过改善自己的表达方式,来影响别人的情绪与感受。

第三,现在需要做什么事呢?(行)

在你表达完毕之时,你必须让对方有所行动,比如赞同你的观点,或者请你对你所说的内容进行进一步详细解释,或者约见下一次面谈。

利用这三步“知、感、行”,你会不由自主换位思考,比如如果你是对方,你最希望在某个时间某个情景之下最想听到什么。然后你就可以根据对方的心态与要求来组织你的表述重点和思路。

在职场中,我们要学会运用电梯法则,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知、感、行”的沟通能力,你在表达自己时一定会做到重点突出,准确拨动对方的心弦。

工作场景应用

工作中的演讲,也可以用以上“30秒法则”来传播自己的思想,先从容易导致失败的六种角色及12个症状开始介绍。

1老实胆小型(年轻人居多)
性格:声音小,总觉得自己讲的话没什么意思,想到什么说什么

病症及处方:

一不小心就会说“我不太擅长说话”

总是在给自己找退路,比如“我真的不太擅长讲话”“因为不习惯这样的场合”“因为准备不够充分”“如我所言”等。失败时想找借口的心情可以理解 ,但是100%没有任何好处,这样的话能不说尽量还是不要说了。

讲话虎头蛇尾

听不到讲话的结尾,会让听的人感到很焦躁。

所以完整地讲到最后是非常重要的,即便说错了也没关系。

结束语讲得没底气,就仿佛在公然告知众人“我对自己没有信心”。

2不善言谈型(技术型职业居多)
性格:大量使用专业术语,说话时身体晃来晃去。明明很有实力却没什么自信,擅长解答听众的质疑,但总是绕圈子。病症及处方:

话说太多

这个内容要讲吧,那个也应该讲讲啊!哎呀,好不容易有这个机会,还是都讲讲吧!于是就变成了一锅大杂烩。

听众永远只想听到演讲的重点。

想要详细说明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一定要 考虑到听众所能接收的程度。

完全依赖PPT

演讲=做PPT资料,持有这样观点的人并不在少数。

首先事无巨细的准备好资料,然后再开始考虑怎么把这些内容讲出来,这样的做法根本就是本末倒置的,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把自己想讲的内容填充在资料中,重要的永远是“你讲的内容”,而不是你准备的资料。“一份很漂亮的提案书”,对于一个提案者来说,这可不是什么赞美的话,这一点一定要谨记。

3光说不做型(营销策划类从业者居多)
性格:喜欢用“应该怎样怎样。。。。。。”这样的表达,喜欢外来语,讲话抽象,没有实例支撑。因为想讲很多内容,所以讲话非常快,总觉得听不懂是观众的问题。病例及处方:

“总结为三点就是。。。。。。”病

“让我们简单的总结为三点”,是一个能让讲话内容简单易懂的基本句型。

这样表的表达确实可以有效浓缩内容,但有些人喜欢到处强调这一点。“重要的是以下三点,其中之一的重点有三个。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有三点。”

别到最后,大家都在思考“到底有多少个重点。”

喜欢用外来语或专业术语,让听众一头雾水

“虽然如今的status(状态)下也有足够的scale merit(规模效益),但是如果以这 个scheme(方案)screening(筛选)信息的话,scope(视野)就可以波及这里。”

习惯用外来语的话,总让人有种“连句完整的话也说不来”的感觉,而且如果对 方理解不了的话就更是得不偿失了。

另外,对于一些自己使用的时候觉得理所当然的词汇,在面对听众说明时,也应该考虑是否在对方可理解的范畴之内。

4毫不怯场的主持人型(行政工作者居多)
性格:说话很流畅但是没什么内容,总是抱有一种“我虽然会给你解释,但可能的话还是希望你去实践一下”的姿态。病症及处方:

爱说开场白,总想显示自己讲得多么浅显易懂

“简单来说就是……”“总结起来就是……”“归根到底我想讲的就是……”“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来讲就是……”等,像这样的为听众着想,想要简单表达的心情是非常重要的,但事实上真正容易理解的话,即使不说上边这些开场白,听众也能轻松理解。

陷入困境,不必要的话也反复强调

擅长说话的人会把重要的部分反复强调,但是讲不清楚的人常常会对不重要的内容也不断重复。说话的时候一会儿讲东,一会儿讲西,总是陷入迷途。最终结果就是自己绕进去了,听众们却早已经在出口召唤他“快点绕出来吧”。

5居高临下型(董事阶层居多)
性格:说话时总是高高在上的感觉,经常跑题,讲话时间很长,讲话内容大多是经验之谈。病症及处方:

沉迷于自己过往的经历中不能自拔

“我年轻的时候,曾默默无闻了八年多,之所以能有今天这样的地位,是因为我总是把前辈们想的东西先行下手准备。”

“刚刚讲的那一段不错吧,再怎么说也是亲身体会过的经历嘛。说到这儿,顺便再给你们讲另一个故事吧!”

故事确实是个不错的故事,但这故事少说也讲了20遍了吧?迷恋自己也要有个度啊!

过度引用大家都知道的句子

“我们努力工作,就是为了让周围的人更轻松……”

“人这个字呢,它的构成就是两个人彼此扶持……”

有些话或故事第一次听时可能会让人眼前一亮,但是听多了只会让人昏昏欲睡。好句子好故事的引用必须恰到好处,不能把它设置为我们讲话的重点,当作调味料来使用就够了。

6一决胜负型(多为销售人员)
性格:“我都做到这地步了。”“请认可我的努力!”“让我干什么都行,我都会做的。”相对来说比较会说话,但是内容散漫,自认为热情才是强项。病症及处方:

话题容易跑偏

“顺带讲讲这段应该也挺有意思的吧”,出现类似这样的离题内容,90%的谈话都会失败。

在众人面前说话时,常常会灵光一闪,脑海中浮现出一个比较有趣的话题。

“说到这儿呢,我想起了另一件事,曾经……”有人忍不住就会说出这样的话,出于服务精神增加话题,但事实上,听众并不想接受这种服务性的话题。

过于诚惶诚恐

“山下部长大人,这次您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实在感激不尽。”

“提出这样的要求真的万分抱歉,接下来能否再给我们一点点的时间讲讲敝公司的服务。”

虽然讲话者本人可能是想制造出一个容易亲近、非常恭敬的氛围,但是听的人会觉得明明不必要这么谦卑的,这样让人觉得好有距离感啊。所以,态度过于谦逊也是个问题

7 灵丹妙药
我们身边不乏想要提高说服水平的人。但是将说服练习落实到平时生活中的人应该很少吧。因此我提议将“说服练习”定为一分钟说服。平时说话的时候可能有时是15分钟,有时是30分钟,但“练习”的话还是集中在一分钟内进行吧。通过练习一分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三方面的能力,这三方面的能力共同构成了“压缩信息的能力”。它们分别是“取舍选择能力”“句子组织能力”以及“关键词能力”。只有一分钟时间的话,不管怎样都讲不了太久。也就意味着任何不需要的词汇都不能加进去,这样自然就可以提高以下三方面的能力。

① 取舍选择能力:从无数想讲的内容中精选出该讲的内容的能力。

② 句子组织能力:再怎么长的演讲,句子的构成也应该简单易懂,尽量能让人在一分钟之内理解讲话要点。

③ 关键词能力:因为时间很短,就有必要有意识地创造一些能留在听众内心的关键词。

大声宣誓“我一定会把要讲的话都总结在一分钟之内”,先试着实践一下看看效果吧。

这个意识,将成为你提高说服水平的第一步。

发布者

刘东

联系站长:liudong@salesmarkting.com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