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大众逸驾智能Mobility Asia CEO 苏伟铭 : 要做出行服务里的提供商

2018 广州车展,新出行与大众汽车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逸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首席执行官进行了对话,了解了更多关于 Mobility Asia 的品牌理念、定位、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的信息。

逸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Mobility Asia)是大众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依托大众汽车集团及其合资企业伙伴共同拥有的中国汽车市场巨大的消费群体基础和快速发展的车载技术,逸驾智能以跨行业战略合作、独特的操作系统为基础,通过提供智能出行服务,以及包括在线语音、在线导航、充电、停车以及支付等相关的智能车联网服务和智能出行服务,集成于大众汽车集团智慧城市和无人驾驶的服务和产品当中,最终为消费者打造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出行生活。
10711542591497_.pic.jpg
苏伟铭,大众汽车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逸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首席执行官

下面是专访实录:

新出行:今年的Mobility Asia跟去年的广州车展有什么不一样?

苏伟铭:这个问题提的很好。去年在广州车展的时候,当时我们已经有了Mobility Asia这个概念。当时我们的两个主要的板块,一个是技术板块,一个是生态圈板块。技术板块方面,当时我们所展的是车联网.在过去的12个月,我们的思路更清晰了。

第一个板块是车联网。为什么要做车联网?其实最后就是要做服务,并不是为了做车联网而做车联网,最终的目的是服务。

服务有几类,我们基本分三类。我们用的词叫灰色服务,实际上就是跟车有关。如果你进入一辆车,你说天气太冷了,把窗打开或者关上,这些都是灰色服务。还有一种服务,我们叫做Colour Service,就是彩色服务。比如说你愿意在车里买咖啡,或者跟美团结合在一起,买什么东西,这个就叫做彩色服务。我们认为最重要是第三个领域的服务,我们把它叫做核心服务。我们选了五个板块,一个是语音,一个是导航,一个是停车,一个是充电,最后一个是支付。我认为你做什么东西都需要经过这五项,这是最主导的,我们叫核心服务 Core Service。

新出行:Mobility Asia在过去的12个月里做了什么?

包含核心服务的智能车联网服务会搭载在集团车型上。 除了核心服务以外,对其他的服务,各个不同的车型都有自己的一些灵活性。

最基本的比如说导航,导航最基础的就是底层地图,然后是Search Engineering,但是真正对导航重要的是Location Intelligence,这里就是AI可以发挥力量的地方。目前在市场里的竞争,我认为还没有到那个阶段,所以我们的目标必须在这个基础上要尽快。重要的不是开始,开始只是基础,重要的是AI,如何把AI引进来。不只是引进来,我们以前的讨论是将”没有”如何做成” “有”,现在我们讨论的是如果有了之后,你的R&D是什么?你要Define你的未来,这是第一个业务板块,我们的车联网板块。

第二个板块是出行生态圈。如果你只是做车联网,围绕这三个服务(Core/Grey/Color),我认为根本没有出行,只能说我可以把车卖的更好,但是这个跟出行, 还没有到这个阶段。所以第二个板块和第三个板块很重要。第二个板块是出行的生态圈,所谓的出行的生态圈现在有很多种,有网约车,有做分时租赁的,各个层次的,你会看到很多,有豪华网网约车,入门级的网约车。我认为任何形式的出行都很重要,如果你要投资在出行的话,你就必须每个地方都要思考,要去投资。

第三个板块是基础设施的生态圈。比如说充电,比如说我把全国几家有充电装的公司集成,放在我的车联网里供给客户,客户需要的就是这个。但是实际上对我们来讲,还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要投资充电桩。如果有充电桩,我们才能保证质量,我们可以供给更多的AI。比如说预约,如果你本身做充电桩的话,我们投资进去之后,我们刚开始运营,我们会供给欧洲,我们会供给东南亚,在全球各地都有这样的需求。

这三个板块是联合在一起的板块,它的数据也是交叉的,有了这三个板块之后,自然而然的第四个板块就出来了,我们叫做数据板块。

比如说我现在举一个例子,我们现在要出行了,出行的利润,出行的运营模型,其中一个是你的使用率,更简单地说就是你一天能跑多少单。如果你是用电动车,你的续航里程是150公里,你能跑多久?你跑不过三单,你跑不过三单的话,你不可能赚钱。如果是250公里的续航里程的话,那你的使用率可能会更高,但是还不够。你的客户到底分布什么地方?你必须用大数据来做这样的分析。

我们发现在国内有很多这样的业务,尤其是初创公司,他们用很多的平台,但是他们并没有用数据来管理企业,所以这个也是一个过程。我们在这方面有比较多的想法,我们在国外做的比较透彻的是UBI,中文怎么讲?就是”里程保险”。在中国,”里程保险”还是不允许的,但是现在有一些试点,有三个城市是试点。但是里程保险有很多的类型,不仅是一个里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考虑,以后我们的客户在买车的时候,实际上他们不只是买车,现在你买车需要额外买保险,以后你买车的时候,保险都整合在一起了。所以类似在这方面,我们也在做这方面的工作。

第五个板块是我们的智能驾驶,Mobility Asia负责的板块的终极目标是做智慧城市里的智能驾驶。智能驾驶客户有两种:私人用户,比如奥迪的智能驾驶,大众品牌的智能驾驶。另外一种用户,我们认为智能驾驶的业务不是走传统的路线,可能直接就到第四级了,但是这个技术和场景关联性非常大,所以Mobility Asia负责的是这一块,当然我们很多是和合作伙伴一起做的。

现在市场上所做的很多东西是集成 —- 我们有一辆车,我们要车联网,我们就用技术集成起来 —–但我们认为这个不是最后的方向,最后的方向跟智慧城市、智能驾驶这些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这辆智能驾驶汽车有五个层面,实际上他是把全部的技术做在这个车里面,而不是集成的概念,它是一个一体化的概念。

所以Mobility Asia在过去的12个月,去年的广州车展和今年的广州车展比较,我们的进步就在这里。你说我们是不是已经做的很好?我觉得我们开始,今年算第一年,但是我们也有很多的软件工程师,有很多新的企业文化。这些同事加入我们的时候,他们的办公室、他们的着装、应聘的方式模型完全跟传统的大众集团不同,我们没有用传统的大众的那一套,这些工程师他们要有自己的空间,我们非常尊敬他们,我们也非常喜欢这种新的企业文化,这是Mobility Asia的一个初衷。

新出行:和机器人Sophia对话很独出心裁,你们想传递什么?未来的概念是出行还是其他的?

苏伟铭:这是我们和Sophia一起做的营销活动。其实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在现阶段,我们在想如何来表达AI?并且一定要把故事讲好。如果只是说由我来给大家做一个报告,我觉得很难将Mobility Asia的AI表达出来。所以我跟我们的队伍说,你们要去思考如何用一种表达的方式,而且把这个故事给大家讲好。

我问团队中的AI专家,我问能不能做出像Sophia那样的AI?他们说没问题。我们不仅要借住Sophia做营销,我们也想寻求一些机会,将我们的AI来进一步结合。

Sophia团队他们有更多的想法,例如会问我,能不能在你们的展厅或者经销商能用我们的机器人?我说可以谈,只要有AI的我们都很愿意做,有这种模型的我们都可以探讨。

新出行:第一个问题Mobility Asia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司?它的规划,它的定位以及未来的目标,您能具体说一下吗?它对大众集团中国是怎样的一种战略意义?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我们做的这些业务,除了给大众用,将来会对外开放吗?

苏伟铭:我觉得有两个方面,我们最终的愿望是从原来的OEM成为以后的出行服务里的提供商。我们要做提供商,就不仅仅做大众集团的车型。

但是这个目标是不能直接到位,首先必须要做的是,你做一件事情不能烧钱,你是需要有Income的。我们这里是主机厂,所以我们在开始的过程和学习的过程,肯定是要用自己的车,所以目前我们的目标在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我们的侧重肯定在大众集团,但一旦我们做的比别人好的时候,我们才能去(帮助别人)。

我再回答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定位是什么?今天我们还是大众汽车集团百分之百的子公司,我们的定位是作为大众集团的出行服务上的左膀右臂,就是一个战略目标。是不是品牌都不做了?也未必,我们代表的是大众集团。但是如果之后,比如说我们投资网约车,是不是明天的网约车里可不可以有一部分是奥迪的业务,有一部分是斯柯达的业务? 这个可能性绝对有。所以既可以是集团,也可以是一个品牌,这是我们目前的一个定位。

我们的出发点不是上市。我们的侧重点是技术研发。我们认为我们把最好的车造出来,如果我们做车联网,我们如何做的最深、最好,这是我们的出发点。

我们目前公布的有跟首汽有合作,跟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也有合作,我们也成立了好几个公司,我们有三个公司明天还要走审批的流程,今天还不能说。我们不要只看合作表面,比如跟某一家的合作,其实第一步合作只是一个切入点,合作了之后,队伍成立了之后,新的业务迭代非常快。你可以策划轻资产、重资产,这是多方面的投资。例如我们做充电桩,充电桩就是一个资产投资,这里面的学问相当多, 而且每一个的投资都是不一样的。

至于定位,我觉得这些都是战略性的投资。我们看GDP,30年前跟今天对比,现在我们吃的比较好,穿的比较好,住的比较好,我们什么都好,但是我们的交通有没有比以前更好?交通实际上是影响整个国家经济的一个因素。一些国家是非常大的,如果在美国,从波士顿到纽约,如果开车需要三到四个小时。如果坐Bus,需要到四个小时。如果坐火车也需要三到四个小时。如果坐快艇也需要三四个小时,没有什么差别。在中国,从南京到上海差不多也是这样的距离,只需要一个小时10分钟。我觉得交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且我们做汽车的肯定要从这方面考虑。

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网约车,如果你今天在北京,2011年北京的新车是70多万辆,现在是10万辆。要想获得燃油车牌照的话,至少排七、八年。如果要买电动车,要排三、四年。如果你没有其他出行方案的话,基本上你只能坐出租车或者客车,所以这个市场肯定有。

如何来管理这个市场?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牌照的管理是绝对的,政府在这方面要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你问的这个问题是非常有战略性的,我们看市场的趋势,我们要为大众的明天做好打算。明天的话,你的想法可能就不只是卖车了,你基本上是做出行。

新出行:你刚才说江淮用的是江淮大众的车,还是包括其他的江淮车?

苏伟铭:江淮大众的车,我们和江淮集团安总讨论过,会有很多的合作。

新出行:我想问的是Mobility Asia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大众要把你刚才提到的五个囊括进来,其实你在车联网单独做一个公司也可以,为什么要要这五块板块都融入Mobility Asia?

苏伟铭:这五个板块是圈在一起的。如果你只做车联网话,你基本就是卖车,我车联网做的好,我可以把车卖的更好,但是跟出行没有直接发生关系。

作为一个车企来说,车联网是最容易做的项目,我不用说服任何人,没有人会说车联网不好,即使你不做出行,车联网是必须的。但是我认为只做车联网,没有其他的生态圈,你照顾不到Mobility Asia的话,就没有办法做成可持续。

我们是一个传统的主机厂,但公司也有这个意愿,因为我们想尝试往这个方向做。所以从Mobility Asia方面来说,总公司赋予我们一个战略的机遇,看他们能把这个战略锁定、运营做的如何。

新出行:哪个板块会投入的更多一些?哪个板块对大众的发展会更重大一些?

苏伟铭:过去的12月,我认为投入最大的肯定是车联网,我们会有好几百个工程师,我们招聘了很多的工程师。队伍是不一样的,有负责生态圈的队伍,有负责智慧城市的队伍,他们还在继续往前走。        但是很多的活动还是在车联网这一块,车联网没有这么简单,因为我们的合作公司,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我们必须和我们的合作伙伴来沟通,需要一个过程。

新出行:对于全球化,这个词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地域化,怎样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在德国的应用产品可能没有微信,不需要微信的阅读或者理解,但是我们在亚洲或者中国可能需求非常高。我们在北京的公司怎么样应对全球化车联网共同的事业,比如我们开发的东西是不是会返销回欧洲或者美国?

苏总:Mobility Asia这个名字是我起的,有什么原因?我们当初的想法是只做中国的市场,用中国作为基础。但是我心里面想,因为我八年的时间负责亚太区,我看整个东南亚的这些国家,实际上中国的方式完全可以用到东南亚,所以我当初的想法就是亚太区。

举个例子:以前有一个国家跟我说,你能不能到我们的国家来生产这个车型?我说行,我说我算一算组装,我们的成本太高了,所以我说你的这个市场我们来不了。

现在这些企业跟我谈的时候,他们说,苏先生你不能把你们的电动车加上你们的整套服务带来?我觉得这个东西是有的谈的,我一年卖五万辆电动车,在这个情况下我帮你做充电桩,做车联网。        至于你说我们要不要去欧洲、美国?我说我们没有说不,但是这不是我们的侧重点,现在我们的重点是中国的市场,第一先懂如何做,然后我们再来考虑其他的。

新出行:您围绕生态圈的扩大,会不会存在和中国本地企业的竞争,您是如何评价的?如果出现竞争,您如何判断这种竞争的风险,以及有什么对策?

苏伟铭:全世界都是一样的,互联网公司在生态圈的战略上。比如说我们谈一下Color Service(彩色服务),互联网公司已经做了,如果我们要跟他们做竞争的话,是比较难的。所以在这里面跟他们合作,我们也不可能把全部的生态圈做完,这是不可能的。

但是如果跟车有关系的生态圈,比如说从充电的角度,我们作为主机厂,我们肯定要投资。是不是现在互联网公司已经在做充电的投资,理论上来讲,他也可以,看你怎么看。但是我觉得这个平台,我经常画的一张图,下面是传统的主机厂,上面是车联网,我们现在所的Mobility Asia就是的中间这一块,所以他们也会尝试下来,我们也会尝试上去。

互联网公司有没有可能做车?我代表不了大众,我个人认为这是绝对有可能的。为什么他们不做车呢?他们可以做车。

发布者

刘东

联系站长:liudong@salesmarkting.com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